- Mar08-2022
人才天下 | 會展學苑專欄
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最近有一個以前的學生與我分享職場的生活,他遇到讓他相當苦惱的問題,相信現在在職場上的同學們有可能也有相關的經驗,就是我跟我的主管不對盤怎麼辦?在權力的劃分上,他是上你是下,該如何面對這個尷尬的狀況,或是解決? 「老師,我現在的工作上遇到一個主管,他非常喜歡找我麻煩,常常看我不順眼,指責我沒有做過的事,但是又不說是他認為的。常常說最近OOO主管跟我抱怨你沒禮貌,XXX主管跟大家說你常偷懶,但我可能最近根本沒遇到OOO主管或XXX主管,我要如何對他們沒禮貌或是對他們偷懶呢?跟同事打聽也沒有聽過兩位主管有描述過不滿意我這些狀況,請問老師我該怎麼應對呢?」 職場上,多少一定會遇到跟自己不合或不對盤的人,我沒有做錯事,為什麼我必須承擔主管的“指控”? 從你的主管這段描述可以清楚暸解的事情就是不管你有沒有與OOO主管或XXX主管共事或相處、是不是OOO主管或XXX主管不滿意你,總結來說,你的主管不滿意你的禮儀及工作態度,只是他使用了這樣的說法告訴你這件事,而這樣的表達方式是你不喜歡的。孩子呀!這世界上的人百百種,每一種人都有他處理事情的手法,也許他認為你是他的下屬,他是以“婉轉”的方式告訴你這些事情,這樣不會直接造成你們兩個的對立。所以在這時候,孩子們,我們要回過頭來問自己,是否在執行主管交代的事情上,有拖泥帶水以致於讓主管誤會”偷懶“了,或是在面對主管的態度上,尊重及禮貌還不夠? 當你的情緒放在針對的是”事情“而非”人物角色“,也許你會更容易將這份情緒消化,或是找到如何與主管的應對方式。當我們先內省後、改變後,再來研究目前的處境,若情況還是沒有辦法改善,那不妨嘗試跟主管溝通,請主管指導,因為人都是有盲點的,有些東西是自己看不見沒注意到的,這些都將演化成自己在職場上的養分,能夠茁壯自己,希望你轉個念,如此一來,能夠替自己的職場生涯好好的建立強健的基底。 - Mar08-2022
人才天下 | 會展學苑專欄
最近在網路上讀到一篇小詩,非常紅也非常有感,所以想與大家分享~ 紐約時間比加州時間早三小時, 但加州時間並沒有變慢。 有人22歲就畢業, 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 有人25歲當上CEO, 50歲就去世。 也有人直到50歲才當上CEO, 然後活到90歲。 有人還單身, 有人已經結婚。 歐巴馬55歲卸任, 而川普70歲就職。 世上每一個人都依著自己的時區發展。 身邊有些人看似領先你, 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後頭。 但其實每個人都按著自己的時間,走自己的路。 不用嫉妒也不用嘲笑他們。 他們有自己的時區,你也是! 生命就是等待正確的行動時機。 所以,放輕鬆。 你沒有落後。 你沒有領先。 在你自己的時區裡,一切都準時。 New York is 3 hours ahead of California, but it does not make California slow. Someone graduated at the age of 22, but waited 5 years before securing a good job! Someone became a CEO at 25, and died at 50. While another became a CEO at 50, and lived to 90 years. Someone is still single, while someone else got married. Obama retired at 55, but Trump started at 70. Absolutely everyone in this world works based on their Time Zone. People around you might seem to be ahead of you, others might seem to be behind you. But everyone is running their own RACE, in their own TIME. Don't envy them or mock them. They are in their TIME ZONE, and you are in yours! Life is about waiting for the right moment to act. So, RELAX. You're not LATE. You're not EARLY. You are very much ON TIME, and in your TIME ZONE. 在時間的洪流裡,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 每個人都有機會趕上自己的時區, 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人生的主角, 生命就是在等待正確行動時間點, 在你自己的時區一切都是準時的, 不用害怕,也無需徬徨,更不用失落。 - Jan07-2022
人才天下 | 會展學苑專欄
大道理每個人都會說,所以我們今天不說大道理,教學多年,總是有說不完的話、教不完的書可以提供給學生們,你願意取就有數不盡的 ” 經 ” 讓你獲得,但是重點是要你願意“聽”而且需要“聽進去”。 最近黃老師遇到一個案例,可以與同學們分享: 有時候你知道一件事情的對與錯,也清楚知道自己應該要怎麼做選擇,但你還是會依照自己的心情或心意去走,被情緒影響而做了錯誤的決定。 這是無可避免的! 在心理學的層面來看,情緒是一種「與特定生理活動模式相關的積極或消極體驗」,情緒是動機的驅動力,所以當你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身體的機制會透過情緒反應,情緒既是主觀感受又是客觀生理反應(最明確的表現就是,嘴巴說不要,但身體很誠實 ... 咦❓) 但是透過情緒反映出來的動機,是否適合成為最終的決定? 情緒最終仍是身體的一種生理反應,你希望用情緒去左右你的決定還是你希望用理性思考做決定 你因為情緒感覺氣憤,所以決定選擇跟對方玉石俱焚的決定, 或是不配合的想法,但是這個決定真的對你自己好嗎? 真的可以達到你想要達到的最終目的嗎? 所以你絕不會因為生髮型師的氣,就氣到把頭髮剃光,因為最終是傷害到自己。 當你在學習期間決定吸收什麼養分的同時,聆聽的是自己理性分析過的結論還是感覺,黃老師不是鼓勵同學要忽略自己的感覺問題,而是要克服自己情緒上的感受,理性地為自己做決定,透過不斷的訓練自己的心志,等待學業的畢業時刻,你這顆磨練的原石,將會發光發亮~ - Nov25-2021
人才天下 | 會展學苑專欄 滾石不生苔 轉業不聚財 想好再起飛 歡迎到人才
滾石不生苔,轉業不聚財 想好再起飛,歡迎到 人才 在大學教書時,我最喜歡教如何投遞履歷與面試,因為我可以分享很多求職與就職的觀念,讓這些本來很優秀的莘莘學子不要因為觀念不對、行為不佳導致求職不順暢。而在撰寫履歷時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工作經驗。因為企業往往可以從工作經驗來判定這個求職者的執業態度與價值觀,甚至時能力或適不適合在企業中工作。 在很多企業招募人才時,在工作經歷中常常用以下的指標來判定這個人可不可以招聘: 是否經常更換職業: 很多年輕人喜歡嘗試,又或者是說遇到一份不如意的工作就想立刻更換,殊不知這個舉動已經埋下不好的伏筆。因為絕大多數的工作都必須要時間累積與培養,在一個新人入職時幾乎沒有辦法立即有效的幫助企業創造價值,反之企業要培育與教育的居多。但我們現在很常看到一個一些年輕人做不到一年就離開或轉換跑道,往往會讓企業解讀是沒有定性或培育風險高,換句話說,正職工作經歷一年以下的等於沒有經歷,而且很有可能在求職上被負面解讀。 工作經歷中不相關的居多: 相信大家玩過 RPG ,很多職業是必須長時間累積經驗值才能升級自己或提昇職業,一旦轉職時,所有的經驗值往往歸零或大打折扣。而在現實社會中也是如此,如果前後的工作經歷沒有脈絡,相關性少,很有可能被企業解讀是亂槍打鳥,能力有限,甚至是自己毫無規劃等等的,這樣也會造成負面的影響。 有不愉快的勞雇關係經歷: 職場上不一定是順暢的,在工作中偶爾會有衝突的時候,比如說工作環境不佳、跟主管的關係或同事的關係不好,制度不夠完善或者是其他令人不愉快的事件,當這些事情發生時,不少人會憤而離職或不歡而散,這樣的結果對於企業或員工都有不好的影響。在企業方面可能需要再花心力與成本培育下一個可以上手的人才;而對於員工來說,也有一定的風險,因此不少知名企業在應聘你的時候往往會進行徵信,如果你與上一個企業的關係不好,那下一個應聘你的企業也會跟著不敢任用你,因為他們也沒有把握能夠給你,所謂你喜歡的工作環境。 人才天下是一個提供多元短期工作的公司,工作的內容包羅萬象,有辦公室行政助理、票務人員、活動工作人員、門市人員等等,很多人在轉換下一個跑道前會暫時在我們公司兼職,參加一場又一場的活動,除了擁有收入以外,又可以認識很多人以及看到很多的產業,並且在工作環境裡吸收一些其他人在工作的資訊與甘苦談,藉以奠定自己的職涯規劃。 歡迎大家來人才天下兼職,為自己的下一份工作預備起飛! - Nov25-2021
人才天下 | 會展學苑專欄
有很多老師說,現在的學生很難讓他們認真聽課。的確如此。目前的資訊網絡發達,很多知識已經是零成本的獲取,又加上很多平台名師,網紅盛行,這些人都擁有十八般武藝來取悅受眾。 雖然我們心知肚明,好吃的東西不一定對身體健康,會表演會講話的人不一定能是飽讀詩書、博學之人,但我們這些當老師的人,還是要被迫改變讓學生們喜歡跟接受。 以前國片有一個橋段說到,貪官很奸,但要做一位可以全身而退的清官要比貪官更奸,所以做對的事以及譁眾取寵的事總是很難兩全。 當一個好老師,不難:但是當一位受歡迎的老師,很難。但為了教育下一代,讓同學願意聽進授課的內容,我願意為學生努力,當個十八般武藝俱全的好老師。 - Aug23-2021
人才天下 | 會展學苑專欄 倖存者偏差
【死人不會說話 失敗的人不會張揚】 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空戰是非常頻繁的,所以戰機飛行員的需求很大,但是飛行員的培養非常不容易,所以每個國家對於飛機內部對飛行員的保護裝置,進行不斷的改良與加強,希望藉此減少飛行員的損傷。因此美軍就針對倖存的飛機所中彈的彈孔進行統計,以此來評估到底要在飛機的哪個部位做加強。從這些中彈的戰機裡統計中發現,戰機的尾翼與機翼的彈孔較多,而駕駛艙或發動機的彈孔相對較少,所以美軍指揮官就提出應該在彈孔較多的尾翼或機翼加裝防護,理由是它們中彈的機會很高。這麼做,看似非常有道理,因為如同買保險一樣,高風險的事件或人員保險費就會偏高,但是#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亞伯拉罕·沃德教授就提出反對意見,他說: 1. 統計的樣本,僅包含沒有因射擊而墜毀並安全返航的戰機,所以不夠全面。 2. 發動機彈孔較少的原因並非真的不容易中彈,而是一旦中彈,其安全返航並生還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 3. 所以沃德教授認為,戰機所有中彈的彈孔應該會平均分布在機身各處,而能安全返航的戰機,機身中彈數量較多的區域,是即使被擊中也比較不會導致墜機的部位 結論:所以我們應該加強駕駛艙以及發動機的防護。 針對上述兩種推論的內容,就是著名的#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因為過度關注「倖存了某些經歷」的人事物,忽略那些沒有倖存的人事物(可能因為無法觀察到),而造成錯誤的判斷。 運用在生活上時,我們是否也常常犯這樣的錯誤。好比同學總是喜歡在上課時跟我提到他們未來想走的路時,其中不少人選擇網拍以及網紅〈靠流量賺錢〉,因為這些網拍或是網紅的收入實在令人羡幕;又例如在某些直銷大會上,業者總是強調鑽石級經理人收入有多嚇人;又或者很多書籍總是闡述成功者的成就,然後羅列很多成功特質要大家學習等等。可是我們有想過嗎?這些我們看到的成果,僅僅是倖存者,那些沒有成功的人呢,可能數不勝數。 死人不會說話,失敗的人不會張揚;所以要做出正確的判斷,我們更應該要注意那些不成功的人,他們失敗的原因,我們該將上述的「倖存者偏差」理論放在心上,學會看到非倖存者的那一面,如此,才算是真正做到全面了解。 所以不管做甚麼事,不要僅羨慕別人的好,更要看到別人的苦;不僅要看成功的例子,更要看失敗的個案,這樣,同學們才能更理性的分析事務,甚至作對的決策。 - Jul22-2021
人才天下 | 會展學苑專欄 老字號
老師之前就讀的大學與研究所剛好就在淡水,回想起那時的學生生活非常的有趣也沒壓力,所以經常與同學們在課後去淡水老街逛逛,一口阿給,一口西瓜汁在欣賞著落日餘暉,波光粼粼的美景,真的是非常享受。 在淡水老街,老師常常看到一些老字號的商家,每家都是經營 30 年以上,還有很多甚至是代代相傳,而至今依然是門庭若市,店家的口味跟食安都是令人安心的,這讓我不經想到老師與同學們的一場企業經營的對話。 課堂上,我問同學,目前疫情當前,你是企業的經營人,面臨到未來可能一年的零收入,你會不會繼續經營?如果會,為什麼?如果不會?為什麼?而課堂上有一個很聰明的同學說到,如果我是經營人,如果我之前已經賺得很多了,我會立即收掉;如果我之前也是虧損〈指去年疫情〉,我會持續下去,因為如果若是收了,我就沒有機會翻身了。在當同學們紛紛投以訝異的眼光看著這位同學時,我卻給予他在這個年紀上能有這樣的見解給予很大的認同與欣慰,畢竟這位同學能有此番論述也著實不易。 的確,很多業者的思考模式會這樣,看重短線獲利,若已經獲益就會提前退場,而這樣的思考模式可能適合投資跟賺錢,但不一定適合經營。經濟學中有一個論點叫「承諾升高」:就是人對於投入的努力沒得到回報下,可能會因不願對自己承認失敗,於是投入更多的資源以求挽回頹勢;如同一個賭徒,他第一把輸了10萬,他就會玩第二把期許自己能贏20萬,以贏回前面輸掉的10萬,如果又輸了10萬或贏不夠,他就會再投入賭金,直至輸光甚至借貸賭博。為什麼會越輸越多呢?因為你每次的損失都必將升高,而預期的期望獲益門檻也會拉高,而贏的機會就越來越渺小…所以認賠認輸絕對是企業止血的最好辦法,因為認賠的時候,企業主通常還得起,而不認輸的時候企業主通常還不起了……。 若按「承諾升高」這個理論來看,企業家在面對疫情時,應該提早收場以小賠了結。但是,真的該這樣嗎?真正的企業家不是在看輸贏的,而是在創建品牌價值,也就是老師在第一段所提到的「老字號」。老字號的經營方法就是把企業看成生命、看成人格,永續的經營下去,而面臨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的挫折與失敗都是老字號的應該要解決的事情,這些公司會想很多改變的方法,唯一不會想的就是….「倒閉」「退場」。消費者因為老字號所以安心,員工因為老字號所以放心,這就是企業家的使命與責任。 疫情當前,很多勞工,商家受到很大的影響,而政府對於疫情的紓困與補助往往非常有限,根本無法照顧到眾多受損害的勞工身上,而勞工的房租、房貸、水電、孝親、兒女開銷與生活開銷都沒有因為疫情而減少,所以照顧員工的社會責任就落在同樣面臨困境的的企業主身上。因此,那些沒有因為疫情而宣布停業的企業主,我們該給予最大的肯定及感謝,因為有他們,勞工們才能維持安定的生活。 - Jun16-2021
人才天下 | 會展學苑專欄 我不認識你,但是我要謝謝你
圖片出處:Heho 健康 #我不認識你,但是我要謝謝你! #幸福在一念之間 #心轉、路就轉。 因為疫情,打亂了生活原有的步調,曾經習以為常的一切,一瞬間,變得不再熟悉。人跟人之間的距離,不只是防疫上的距離,更是心的距離。 這幾天,為了落實防疫工作,老師除了原本的口罩之外,也開始戴起了防疫面罩,結果耳後都被刮破了皮;此外,因為長時間載口罩,走在戶外,超級悶熱,讓我真的很不舒服,所以,總是會跟家人及朋友抱怨起生活上的不方便。 有天,開車經過篩檢站,看見一群防疫工作人員正在辛勤地工作,看著他們全身包緊緊地在大太陽底下,老師忽然覺得,我們生活上的不方便算什麼,這些為了守護國人健康的醫護及防疫工作人員才更辛苦。看著這些人忙碌的身影,老師在心中忽然想起了一句話,那就是:「我不認識你,但是我要謝謝你!」 我相信,正值體力旺盛的你,對於足不出戶的生活,著實會讓你不開心,也讓許多人抱怨連連,但是,我們仍要謝謝學校顧及你們求知的權利,盡其所能地安排線上學習;同時也是因為你們的父母,他們擔負著你們的生活,讓你們只需要專心學習而不用擔心生計。 同學們,生活中如果只看眼前的事物,你可能覺得自己得到的太少,一旦把視野拉大,你就會發現,其實你擁有的比你想的更多。就像老師一樣,如果只看見自己的不舒服,自然會覺得不開心,可是,一旦把視野拉大,看見了其它人的辛苦,就會驚覺自己其實已經很幸福了。同樣的事,不同的想法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幸與不幸,可能就在一念之間,所「心轉、路就轉」,希望同學們都能常保感恩及樂觀的心。 - May17-2021
人才天下 | 會展學苑專欄 組織裡的每個小螺絲釘,都是代表組織品牌力
# 黃老師的話 「組織裡的每個小螺絲釘,都是代表組織品牌力」 有一天老師在捷運上聽到二個人說, 甲:「今天老闆選了A 公司進行服務,可是我覺得 A 公司的業務人員並沒有特別出色,真搞不懂為何要選 A 公司?」 乙:「你不知道A 公司的品牌比較響亮嗎?所以跟業務員無關啦!」 奇怪?團隊的品牌竟然跟個人的品牌連在一起。是的!以現實社會的角度來看,我們的確一生幾乎離不開群體生活,包括家庭、學校、公司、社團、或公協會,以及其他我們自己喜歡參與的組織與團體。當我們開始投入團體生活以後,漸漸就會發現自己其實跟團體或組織榮辱與共,然後慢慢理解組織與團體為什麼訂下規範與要求。 群體效應正帶給我們很多在形象與價值上的好處,因為當你屬於某個具社會地位與企業價值的組織時,比起一般人,你可以獲得更好的形象與信任。比如說我就常常聽到學生們為他就讀學校引以為豪,同時增加了很多工作機會;而老師本身也藉由參與的公協會讓我容易被發現、容易被信任。 沒錯,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品牌效益。很多組織為了他們的品牌投入很多廣告、資金、成本與氣力,一點一滴累積別人對它的信任與感受,而這樣的品牌價值不只是為了商業利益,它同樣能夠受惠於組織內的每一位夥伴。換句話說,如果你朋友剛好是某間知名餐飲業的員工,我們在羨慕該公司的福利待遇以及他們的大眾形象時,這名朋友突然跟你說「哪有,其實我們公司很爛的啦!」這時你的感受是甚麼呢?老師可以告訴大家,這個人瞬間破壞了公司的品牌形象,也包括他自己的,因為聽者會解讀 : 「原來,這間公司沒有那麼專業、也沒有很好,而你,也是。」這種損人又不利己的行為,不少人卻常常做、常常用,總是抱怨自己的組織或否定自己的團隊。 我聽過很多業務銷售的課程中,聽到一句老生常談的話:如果你要賣給別人這個產品,你自己就要很喜歡它,很認同它。沒錯,如果你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或服務,你是如何要銷售給別人呢? 老師也常常跟公司的同仁分享,我們都不是只是為了錢做事的人,如果你不喜歡、不認同組織而仍在這個組織服務的話,其實你不僅正在否定自己的價值,也無法提供應有的工作態度,日復一日被動工作而已,這樣的你,好嗎? 任何人在團隊中都是舉足輕重,選擇一個自己能夠認同的組織很重要,期待我們都能努力的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 Apr12-2021
人才天下 | 會展學苑專欄 要學會尊重自己與他人,才能創建自己這個的品牌
「我為了夢想可以彎腰,卻不低頭」 「要學會尊重自己與他人,才能創建自己這個的品牌。」 有一次我跟學生用餐,一個看似資深的餐廳服務人員非常的不禮貌,同桌的學生看不下去,正要幫老師出氣時,我制止了他們。我跟他們說,正因為他如此看輕自己的服務與職務,所以他沒辦法進步,只能一直在留在這裡犯著一樣的錯誤,我們要引以為戒,但是不需要跟他計較或生氣。 又有一次,我到便利商店買東西,結完帳時,店員突然問我 : 你有會員嗎?我說:有耶!我正想,這個店員好貼心時,他突然用不太客氣的語氣說:「有會員要先講啊,不然我怎麼知道?」即便我連聲道歉,也止不住店員的叨唸,正當我替這個店員的服務方式感到擔心時,果不其然,後面一個客人不知道什麼原因與店員發生嚴重口角。回到辦公室,我把這件事分享給同仁,提醒他們服務的重要性。 顯然在這個網路時代,第一線服務直接影響了品牌的高度,這讓我們不禁反思,如果大家如此重視接待與服務,那麼我們請來的會展工讀生、實習生也應該要個個彬彬有禮、服務到位,特別是面對不好的客人時更要是游刃有餘才是。一直以來「工作態度」、「專業服務」、「堅持細節」都是我們在人才培育時的核心,我們用大量的時間去教育每位工作人員應對進退的方法,建立層級通報制度,由資深人員協助客戶處理問題,也培養學生們面對客戶時要抱持同理心。所幸,現在的學生天資聰穎,所以只要加強訓練與指導,學生也可以在友善又不失挑戰的環境中,發揮所長、提供專業的服務。 「如果我們知道怎麼要求別人,應該就要知道怎麼要求自己;當我們是客戶時,我們知道要享受自己應有的待遇,而當我們是工作人員時也應該反求諸己,讓自己拿出應有的專業服務。」這句話是我常常對學生說的,甚至在每一個活動彩排、職前訓練、正式上場前,我都會耳提面命:「你作為一名客人時想被怎樣的服務,今天就這樣服務別人,讓我看看大家的水準在哪?」這句話很有用,因為學生們都知道建立品牌的重要性,而且都很看重自己這個品牌,很 少人拿自己的招牌開玩笑。 同學們,王永慶曾經說過,做人成功的秘訣:「吃必要的苦,耐必要的勞。」更深的含意是你要培養自己的專業服務時,要貼心、細心、有耐心,以能夠解決客戶問題為重,如此才會被人看重。每一個行業都會服務到客戶,我們謹記兩句話:「要學會尊重自己與他人才能創建自己的品牌。」、「我為了夢想可以彎腰,卻不低頭。」 共勉之。